2025年3月25日 星期二

啤酒的喉韻從泡沫開始

    喝啤酒不僅是解渴,更是一種愉悅感官體驗。從入口的泡沫輕柔覆蓋,到酒體風味的層層展開,再到氣泡在舌尖的舞動刺激,都構成了一場精妙的味覺旅程。而這些細膩的口感變化。

第一口泡沫的綿密輕撫

    當啤酒輕抿入口,最先迎接的是那層細膩的泡沫,如同輕柔的雲朵覆蓋舌尖。泡沫的質感不僅影響第一印象,還決定啤酒的順口度與持久性。泡沫綿密持久可通過 SMS多功能物性測試儀量化泡沫結構的穩定性,確保其不會過快消散,使啤酒入口時仍能保有豐富的泡沫層。

酒體的氣泡舞動

    泡沫散去後,氣泡開始在口中舞動,它們的節奏影響著整體順口性與刺激感,活潑跳躍的細小氣泡(如拉格、比利時白啤)迅速炸裂在舌尖,帶來清爽刺激,使酒體更易飲。緩慢旋轉、輕柔上升的氣泡(如世濤、波特)則賦予酒體更順滑、綿密的口感,增加餘韻層次。強烈衝擊的大氣泡(如IPA、酸啤酒)在口中激烈舞動,增強感官刺激,使風味更鮮明濃烈。



酒體的展開:風味的層層遞進

    當氣泡舞動的節奏放緩,酒體的核心風味逐漸展現。酒體的稠度與流動性關聯口感的圓潤度或清爽感。同時,可針對不同麥芽或酵母配方進行調整,使酒體更加協調順口。

餘韻:苦甘交織,回味悠長

    當酒液順喉而下,氣泡的餘韻仍在口腔中回蕩。SMS質購儀可測試啤酒的殘留質地與粘度變化,確保餘韻適中,既不會過於短暫,也不會讓苦味或澀感停留過久,影響飲後體驗。
精准測定,打造理想啤酒口感
    
從泡沫的綿密度到氣泡的舞動節奏,再到酒體的流動性,SMS多功能物性測試移可提供精准資料,優化釀造配方,使每一款啤酒都能呈現最佳的口感層次。下次品嘗啤酒時,不妨細細感受泡沫的輕撫、氣泡的跳躍,以及酒體的回甘餘韻,體驗這場流動的味覺舞蹈。

2025年3月19日 星期三

告別頻繁給藥-緩釋微球 可以這樣做


緩釋微球(Microspheres, MS)作為一種藥物傳遞載體系統,具備調控藥物釋放速率的特性。它一般由生物相容性良好且可降解的聚合物材料製備而成,能夠把藥物包封於微小的球形顆粒內,通過精確控制藥物的釋放速率,實現長期且穩定的治療效果,例如傳統的糖尿病治療通常需要患者每天多次注射胰島素或服用藥物,這可能會導致患者遵醫行為不一致,甚至影響生活品質,而緩釋微球能夠將藥物緩慢釋放到體內,延長藥物的作用時間,從而減少注射或服藥的頻率。

從結構上看,緩釋微球由兩個部分構成。核心部分用於承載藥物,殼層則由聚合物材料形成。殼層的厚度、親水或疏水性、溶脹性等因素,均會對藥物釋放效果產生影響。另外,微球的機械強度與彈性,會直接關係到其在人體內的穩定性與降解進程。舉例來說,如果微球在體內過早破裂,就會致使藥物釋放速度過快,最終造成療效欠佳的結果。借助 SMS 多功能物性分析儀,能夠對微球的機械強度、彈性進行檢測,還可通過鬆弛測試獲取更多相關指標,可參考專利[CN103977458B-多羥基聚合體栓塞微球及其製備工藝]與文獻:

1.     Characterization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biopolymeric matrices designed for phage-controlled release.( CIDCA, UNLP- CONICET)

2.     Poly(acrylic acid) microspheres loaded with lidocaine: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for arterial embolization.(北京大學)

3.     In-situ determination of time-dependent alginate-hydrogel formation by mechanical texture analysis(IFAM)


電子眼+高倍率鏡頭,為緩釋微球拍攝特寫大片

                由於緩釋微球粒徑尺寸大小分佈在 5250 μm,肉眼難以輕易觀察,因此,在研發過程中,我們通常需要借助電子眼與高倍率鏡頭來觀測樣品的狀態。同時,通過同步影像與力學曲線的即時監測,我們可以更加直觀地瞭解微球在受力過程中的變化。


為了更加客觀、準確地反映南北方饅頭的彈性差異,我們可以借助質構儀搭配球形探頭來模擬手指按壓饅頭的動作。質構儀能夠精准地控制按壓的力度,並通過球形探頭感受饅頭在被按壓後的恢復情況,將這種 Q 彈的手感通過數字量化表現出來。這種儀器的使用,可以使南北方饅頭的軟硬、彈性等特性更加一目了然,克服了主觀評價的不足,讓我們對饅頭的品質有了更精確的理解。

通針性測試:解鎖注射器順滑密碼

除了觀察緩釋微球自身特性外,如何有效地將藥物精准傳遞到到靶組織或細胞也尤為重要,可通過調控微球的通針性,從而提高藥效並減少副作用。

微球的“通針性”是指其能夠順利穿越生物屏障,如細胞膜、血管內皮等,使藥物得以釋放並在需要的部位發揮作用,影響因素包括:微球的大小、表面電荷與親水性、材料的選擇,通過調整微球的結構、大小和材料特性,研究人員可以改善其通針性,進而優化藥物傳遞效果。SMS多功能物性分析儀可搭配通用型固定器,能輕鬆安裝各種大小針劑,測試將即時記錄力值變化,分為開始運行(Start of stopper movement)、開始移動區域(Break loose regio)與滑動力測試區域(Glide force test region),進而得到與通針性相關參數如初始力(Fs)、平均力(F)與最大力(Fmax),可參考[BS ISO 11040-4-2015 British Standard][ISO 7886-12017][GB 15810一次性使用注射器-滑動性能測試方法]

模擬抽吸開啟通針性評估新篇章

                除此常規的正向通針性之外,也可以類比抽吸液體的方式進行測試,過程注射器必須以 100 mm/min 的速度進行,可參考[ISO 7886-12017 Annex E][ISO 7886-11993 Annex G]

這種模擬抽吸液體的測試方法,為通針性測試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更全面的評估。以規定的速度進行測試,能夠更精准地模擬實際使用場景中注射器抽吸液體的情況,從而更準確地檢測出注射器在通針性方面的性能表現。ISO 標準的引入則確保了測試方法的規範性和結果的可靠性,使不同實驗室或研究機構之間的測試結果具有可比性。通過這種綜合的測試方式,可以對注射器的通針性進行更深入、更細緻的研究和評估,為注射器的品質控制和性能優化提供有力的支援,進一步保障其在醫療等領域的安全、有效使用。

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

蛋黃醬的絲滑奧秘:從流變特性到理想使用體驗

擠出一勺蛋黃醬,你是否留意過它緩緩滑落的姿態?
    塗抹在麵包或三明治上,蛋黃醬既不會迅速滴落,又能輕鬆推開,形成均勻細膩的覆蓋層。那種順滑而綿密的口感,正是它令人著迷之處。它不像奶油般厚重,也不像醬油那樣輕易流淌,而是恰到好處地介於兩者之間,既柔和又富有層次,使食物的風味瞬間提升,變得更加誘人。
    蛋黃醬(Mayonnaise)是一種水包油型(O/W)乳化體系,其質地受配方、乳化工藝及儲存條件的影響。深入瞭解蛋黃醬的質地特性,不僅有助於優化其塗抹順滑度,還能提升入口時的細膩與層次感,使每一口都更加美味。

塗抹的關鍵——屈服應力(Yield Stress)

    屈服應力與濃稠度決定了蛋黃醬的舀取感與塗抹性。較高的屈服應力賦予蛋黃醬更好的“挺立性”,保持形狀不易攤化,而較低的屈服應力則使其更易舀取、擠出,並能輕鬆均勻鋪展。蛋黃醬的剪切稀化特性使其在擠壓或攪拌時變稀,便於塗抹,但停止後又能保持穩定,不易滴落。

口感飽滿度——粘附性(Adhesiveness)

    粘附性決定了蛋黃醬在口腔中的包覆感。高粘附性使其能更持久地附著於舌面和口腔內壁,帶來濃郁綿長的口感,而較低的粘附性則使其更易被唾液沖散,帶來更輕盈、不膩口的體驗。

入口的體驗——順滑度(Smoothness)

    高品質蛋黃醬應具備細膩穩定的乳化結構,以確保順滑無顆粒感。通常,油滴粒徑控制在 1–5 µm 之間,使蛋黃醬能在口腔中均勻分佈,帶來絲滑綿密的口感,避免粗糙或顆粒感影響食用體驗。

結構形態穩定性——黏聚性(Cohesiveness)

    高黏聚性意味著內部結構更緊密,流動時能保持良好的成條性,同時增強乳化體系的穩定性,降低水油分離的風險,使蛋黃醬更適合長期儲存,並保持細膩的口感。反之,低黏聚性可能導致乳液破裂或塌陷,使質地變得粗糙,影響使用與食用體驗。通過優化乳化劑與增稠劑的比例,並調整剪切均質工藝,可有效提升蛋黃醬的黏聚性,確保儲存期間的穩定性與品質。

透過SMS多功能物性測試儀量化塗抹感與口感





蛋黃醬進一步的流變學

    關於蛋黃醬的流變特性分析,可參考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張洪彬教授團隊發表的文獻 “Dysphagia-oriented non-Newtonian flow analysis of mayonnaise on different timescales using large amplitude oscillatory shear (LAOS) models”。該研究利用大振幅振盪剪切(LAOS)模型,評估吞咽障礙食品在不同時間尺度下的流動行為,並以蛋黃醬作為研究模型。
    研究結合屈服點分析、恢復流變模型、傅裡葉變換流變學、應變硬化與剪切增稠比等方法,發現變形時間尺度對非牛頓流動特性具有顯著影響。這一發現為優化吞咽障礙食品的流變特性提供了新的科學見解,有助於提升其安全性與適口性。


2025年3月11日 星期二

有點黏又不會太黏,初黏性可以這樣做

    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尷尬場景:剛貼好的便利簽突然滑落,封箱膠帶在運輸途中意外翹邊,或是膏藥貼敷不久便失去粘性?這些看似普通的“小問題”,背後其實隱藏著膠粘劑領域的關鍵指標——初黏性。

初粘性:膠粘劑的“第一觸感”

    初黏性,簡單來說,就是膠帶在與被粘物表面輕輕接觸的瞬間,所展現出的初始粘附能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一貼即粘” 的效果 。它決定了膠粘劑是否能快速“抓”住物體,避免脫落或移位。例如:包裝膠帶若初粘性不足,封口可能在運輸中鬆動;醫用貼膏如無法貼合皮膚,則會影響療效;建築膠粘劑初粘性弱可能引發保溫板脫落,威脅建築安全。
    初黏性能良好的膠帶,在各種需要快速固定的場景中,都能為使用者帶來極大的便利。初粘性不足,輕則影響使用體驗,重則導致工業事故。今天,我們就從這些現象出發,成為膠粘劑性能的“守門人”。

初黏的標準測試

(一)斜面滾球法(依據 GB/T 4852、JIS Z0237 等標準)

    斜面滾球法是一種早期廣泛應用的膠帶初黏測試方法。該方法使用專門的斜面滾球裝置,其主要由傾斜板、放球器、支架、底座及接球盒等部分構成。測試用的鋼球通常以 GCr15 軸承鋼製造,將一鋼球滾過平放在傾斜板上的膠粘帶粘性面,依據規定長度的粘性面能夠粘住的最大鋼球尺寸,來評價膠帶的初粘性大小。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如今機械測試已逐漸取代人工測試。

(二)環形法(依據 GB/T 31125、FINAT 等標準) 

    環形法是膠帶初黏測試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測試時,將環形試樣的粘性面與被粘物表面接觸,然後以一定的速度和方式分離,通過測量分離過程中所需的力來評估膠帶的初黏性能。該方法對於一些特殊用途的膠帶,如標籤膠帶等的初黏測試具有重要意義。其操作過程同樣有著嚴格的標準規範,包括試樣的製備、接觸壓力和時間的控制、分離速度的設定等。只有嚴格按照標準操作,才能得到準確可靠的測試結果。

(三)探頭測試法(依據 ASTM D2979 等標準)

    探頭測試法也是膠帶初黏測試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用於各類膠帶、粘合劑類產品的初始粘著力測試。測試時,使用 5mm 直徑精密研磨的平面探頭壓在黏膠面,完全接觸之後,再反方向恒速完全分離,所產生的最大力,這個最大力值即為所測試樣的初粘力,機器會記錄離開時最大拉力數值。 在有機矽壓敏膠(PSA)行業的發展中,艾利丹尼森(Avery Dennison)推出新測試AAT測試,採用球型探頭替代柱形探頭,可以更好的觀測初黏力、分子鍵結強度、抗剪切力、黏著性及黏附性等特徵。

冷熱之間,黏性的穩定控制

許多材料的粘性表現出強烈的溫度依賴性。一般來說,隨著溫度的升高,材料的分子運動加劇,內摩擦力減小,導致粘性降低。反之,當溫度降低時,分子運動減緩,內摩擦力增大,粘性增加。這種溫度依賴性在膠粘劑、塗料、橡膠等材料中尤為明顯。例如,對於膠粘劑來說,在不同的溫度下,其粘性和粘接性能會有很大的差異。如果在粘性測試中不控制溫度,那麼測試結果將無法準確反映材料在實際使用環境中的粘性表現,從而可能導致錯誤的評估和應用。 SMS公司配備了三款不同類型的溫控箱,能夠精確設定並維持一致的溫度條件。這些溫控箱適用於在同一實驗室中進行多次實驗、不同實驗室之間的結果對比驗證,以及模擬實際工況的測試,從而確保實驗條件的一致性,進而提高實驗結果的可靠性。


解放雙手,效率翻倍

    充分考慮到實驗操作的便利性,SMS精心配備了一系列功能強大的批量測試設備。這些設備是專為提升實驗效率而設計,能有效減少繁瑣操作,讓您的實驗進程更加順暢。

    手動批量裝置其操作設計極為簡潔,只需輕鬆上手,便能依據實驗需求靈活調整各項參數,實現對測試過程的精准把控,特別適合那些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隨時做出調整的實驗場景。

    先進的自動系統具備高度自動化的工作流程。每完成一個樣品的測試,無需人工手動介入,系統便能迅速且精准地自動更換探頭及樣品槽。這種智慧化的操作模式,不僅大幅縮短了測試間隔時間,還極大地降低了人為操作可能帶來的誤差,極大地提高了整體測試效率,為您節省大量寶貴的時間與精力,讓您能夠將更多的心力投入到核心實驗研究中。

微觀力量,決定粘附瞬間

    初粘性雖是一個微觀指標,卻深刻影響著膠粘劑的宏觀表現。通過科學的初黏測試,企業不僅能解決“便利貼脫落”這類日常問題,更能在工業領域實現品質躍升。未來,隨著測試技術的革新,膠粘劑行業將迎來更高效、更環保的解決方案。

2025年3月4日 星期二

粘得住撕得開,可以這樣做

    膠帶,這個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小物件,卻在無數場景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無論是封箱打包、固定物品,還是臨時修補,膠帶的“粘性”始終是它最核心的性能。然而,膠帶的粘性如何被科學評估?它的剝離性能又如何量化?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質構膠帶剝離測試,看看這項測試如何説明我們揭開膠帶性能的神秘面紗。

剝離測試的三大核心指標

    剝離強度:剝離強度是指將膠粘劑從被粘物表面剝離時所需的力。它是衡量膠粘劑粘附性能的最直接指標。剝離強度越高,膠粘劑的粘附能力越強。
    剝離模式:剝離模式描述了膠粘劑在剝離過程中的失效方式,常見的有內聚失效、介面失效和混合失效。內聚失效是指膠粘劑內部斷裂,介面失效是指膠粘劑與被粘物表面分離,而混合失效則是兩者的結合。
    剝離角度和速度:剝離角度(如90度或180度)和剝離速度會影響測試結果。不同的角度和速度可以類比實際應用中的不同條件,從而更全面地評估膠粘劑的性能。

剝離測試的常用方法

90 度剝離測試:
參考標準:FINAT No. 1《壓敏膠帶 90° 剝離強度的測定》
該測試方法是將膠粘劑以 90 度角從被粘物表面進行剝離,借助拉力試驗機精確記錄剝離過程中所需的力。此方法能夠有效評估膠粘劑在垂直方向上的粘附性能,對於瞭解膠粘劑在特定受力方向下的表現具有重要意義。
180 度剝離測試:
參考標準:ASTM D3330-19《測量壓敏膠帶 180° 剝離粘附力的標準試驗方法》
在 180 度剝離測試中,將膠粘劑以 180 度角從被粘物表面剝離,同樣利用拉力試驗機記錄所需的力。由於 180 度的剝離角度更貼近實際使用場景中膠粘劑所承受的剝離力方向,因此該方法常用於全面評估膠粘劑的整體粘性,為膠粘劑在實際應用中的性能表現提供關鍵參考。

    在 ASTM 及FINAT國際標準中測試90度或180度剝離測試中是取5個點的剝離力做為平均剝離力,但在整段動態剝離過程中剝離力是持續變化的過程,超技的多功能物性測試儀軟體在可以滿足標準要求的前提下,還能得到初始剝離力、初始衰減力、完整平均剝離力、波峰個數、黏附做功等資料,從多方面反映黏合剝離特性,為相關研究提供依據。
符合標準方法指標
五點平均剝離力:取40、60、80、100、120mm五個點平均力值,N

超技儀器提供更多指標
初始剝離力
初始衰減力-反映好不好剝

動態的剝離力-反映整段測試過程平均剝離力

附著力差-反映膠粘劑與基材間剪切力的作用頻率與強度變化。
黏著性-反映膠黏劑與基材間的介面強度和粘附牢固性
    以上圖為例,藍色曲線剝離力最低,材料與膠粘劑的黏合較易打破,所需外力相對較小。紅色和黑色曲線剝離力相近,但黑色曲線在剝離過程比較平滑穩定,反映該樣品在實際剝離過程中抗剪切性較好,比較利於加工或使用。
T 型剝離測試:
參考標準:ISO 11339:2014《塑膠 薄膜和薄片 T 型剝離強度的測定》
T 型剝離測試主要針對薄膜或薄板材料的粘附性能評估。測試時,將兩個被粘物按照 T 型結構牢固固定,隨後開展剝離測試。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準確獲取薄膜或薄板材料在特定結構下的粘附性能資料,對相關材料的選擇和應用具有重要指導價值。

黏住生活與科技

    剝離測試不僅是科學研究的體現,更是膠帶生產和應用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通過這項測試,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膠帶的性能,從而選擇和使用更適合的產品。下次當你撕下一段膠帶時,不妨想一想,這背後可是有著嚴謹的科學測試和精密的工藝支撐呢!
    如果你對膠帶的剝離測試有更多興趣,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號,瞭解更多有趣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