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浸三提”,這是吃貨們記在心頭的涮鍋訣竅。多浸一秒,肉就老了,少提一次,生腥氣又沒去盡,偏偏是這三次起落的火候,把牛肉最本真的鮮嫩,牢牢鎖住。
一些日常涮火鍋的經驗技巧,本質上都是在通過控制加熱方式,適配不同肉類的特性以追求最佳嫩度。而肉的嫩度並非全憑經驗判斷,其實在屠宰後就有跡可循。
你,有沒有想過,一塊肉的“嫩不嫩”,其實和它的“電阻”也有關係。
別驚訝,這不是物理課,而是我們眼裡的“吃肉科學”。
嫩度是什麼?
先說說嫩度。簡單來說,就是肉好不好咬。嫩肉,入口即化;老肉,嚼得腮幫子疼。
嫩度測定最著名和權威的方法是Warner-Bratzler Shear Force。使用一個帶有V形刀片的儀器,類比人的牙齒切割肌肉纖維,測量切斷一塊標準大小的熟肉樣本所需的最大力,力值越小,代表肉越嫩。
|
嫩度分級標準[1] |
||
|
0-3kg |
很嫩 |
肌肉纖維非常細膩,幾乎入口即化,咀嚼毫不費力 |
|
3-5kg |
嫩 |
肌肉纖維細膩,咀嚼輕鬆,口感舒適 |
|
5-6kg |
韌 |
咀嚼費力,需要多次咀嚼 |
|
大於6kg |
非常韌 |
咀嚼非常困難,難以咬斷,殘渣多 |
肉的隱秘信號
肉在屠宰後都會經過三個過程,屍僵、成熟、腐敗。成熟過程中,剛屠宰的肉細胞膜保持完整,導電性較低;隨著時間推移,細胞膜逐漸破裂,離子流動增強,導電性隨之升高,而此階段酵素會分解肌肉蛋白使肉變得更嫩,因此導電性變化與嫩度變化呈“間接相關”。從水分保持力來看,導電性高通常意味著細胞膜已遭破壞,肉中水分易流失,烹飪時不僅容易出汁、口感變幹,嫩度也會受影響;反之,水分保持良好的肉細胞膜完整性較好,導電性偏低,口感更顯多汁。在食品科學領域,這一特性被進一步應用——通過檢測導電率或電阻抗,可間接判斷肉的品質,包括嫩度、含水量及新鮮度等關鍵指標。
嫩度與電阻測試
在市場上購買了牛肉、雞肉、海參、魚肉這幾種常見肉類,採取了生肉的測試方式,透過超技儀器多功能物性測試儀搭配對應的配件,進行了為期8天的跟蹤測試,監測在不同時間嫩度和電阻變化。
從測試結果來看,不同肉類的嫩度與電阻變化趨勢存在明顯差異,海參嫩度隨時間下降,但由於水分損失,導電介質減少,電阻有上升趨勢;魚肉嫩度隨時間下降,而不新鮮的水產會分解出胺基酸核苷酸與其他腐敗小分子,導致電阻下降。
用數據選肉
在肉品品質檢測中,電阻檢測加入傳統的質構分析對其進行補強,既能通過質構分析準確判定肉的嫩度等級,又能同時監測肉品的成熟進度和新鮮度,為消費者挑選優質肉類、企業把控肉品質量提供更全面、科學的依據,讓每一口肉都兼具嫩度與安全。
參考文章:
[1]Tenderness
Classification of Beef:Il,Design and Analysis of a System to Measure Beef Longissimus
Shear Force Under Commercial Processing Condi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