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開零食包裝袋的瞬間,封口貼粘在手指上;剛貼好的便簽紙,輕輕一碰就歪了邊角;新買的膠帶,第一次粘在紙箱上總擔心粘不牢 —— 這些 “第一下” 的粘性,就是我們常說的 “初粘”。它不像持續粘性那樣需要時間考驗,卻直接決定了物品 “好不好粘” 的第一印象。在實驗室裡,探頭就像精准的 “初粘裁判”,形狀、大小、材料的差異,都會讓這場 “第一印象打分” 結果大不同。
一、不同形狀的探頭:觸碰方式決定 “粘感”
探頭的形狀直接影響它與物質的接觸方式,進而改變對粘性的測量。
1. 柱形探頭:測量 “全面接觸” 的整體粘性
柱形探頭採用面接觸設計,可全面覆蓋被測物表面,精准獲取粘性。直徑 5mm 的標準柱形探頭遵循《ASTM》國際標準,常用於壓敏膠粘性測試。嚴格的設備校準與規範操作,保障了測試資料的科學性和可重複性。
2. 球形探頭:捕捉 “輕輕一碰” 的初始粘性
球形探頭以單點接觸被測物,精准捕捉初始粘性。測試便利貼時,它模擬指尖輕觸瞬間,測得的數值揭示了其 “好貼易撕” 的粘性本質。用球型探頭替代柱形探頭可以更好的觀測初黏力、分子鍵結強度、抗剪切力、黏著性及黏附性等特徵。
二、同形狀不同大小的探頭:尺寸改變 “測量尺度”
哪怕是同一種形狀的探頭,大小不同,測出的粘性也會產生顯著差異。這就好比用不同倍數的放大鏡觀察同一片樹葉:3 倍放大鏡下只能看到葉脈的大致走向,而 10 倍放大鏡卻能捕捉到葉肉細胞的細微紋理。探頭尺寸的改變,本質上是改變了接觸面積和作用尺度。直徑0.5英寸與直徑1英寸的球型探頭測試資料顯示,直徑更大的探頭資料差異尤為明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