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的“南腔北調”
桌上蒸騰的熱氣裡,白胖暄軟的饅頭總占一席之地。作為國民主食,從南到北,它都有鐵粉:
💪北方派:偏愛緊實耐嚼、越嚼越香的「硬核」饅頭。
☁️南方派:推崇鬆軟蓬鬆、入口即化的「雲朵」饅頭。
但別急著爭論誰更好吃——在科學面前,口感有時候並不是「安全分級合格」的保證。
🚦不符合安全分級?!
無論南北,這些常見饅頭在DDSI(國際吞咽障礙飲食標準化倡議)的測試中,竟然都卡關了!
勺子壓一下
👉 測什麼?
- 硬度:合格 <
4.9 mm。
- 鬆弛度:合格
> 68%。
👉 結果怎樣?
- 3 款饅頭硬度超標。
- 全部饅頭鬆弛度都不合格,換句話說,它們回彈能力太好了,食團難以成糜,容易導致吞咽時嗆噎,對老年人或吞咽困難人群不太友好。
🥺 那吞咽困難群體怎麼辦?
難道想吃饅頭,就只能把它泡進豆漿、牛奶裡軟化後「勉強入口」?
難道饅頭只能是年輕人的專屬?
其實未來很有想像空間~
食品業者或許能研發一種安全的適口性——讓更多人能安心享受這份傳統的溫暖「小於7饅頭」
- 外觀 還是那個白白胖胖的饅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